“一个人在荒岛”明天见的访谈


Q: 李振华   A: 明天见
2023年坪山美术馆“一个人在荒岛”特别项目《未知·时序·物》展览系列访谈由项目发起人、策展人李振华策划,邀请此次参展艺术家(所有联合工作者)进行访谈。 下文系“一个人在荒岛”特别项目《未知·时序·物》展览参展艺术家之一:“明天见”的专访,发表前经过受访者审校。

Q:你怎么理解诗歌?

A:一种人类发出的自然的歌声。

Q:《一个人在荒岛》与你的联系在哪里?


A:这个联系是日常的,我几乎每天都看到它,因为李老师每天都在进行《一个人在荒岛》的写作,而且发表在朋友圈,有时在清晨,有时在午后,有时又在深夜,不定时也不定量的随机发生,不经间流淌着自己的思绪与情感。有时看朋友圈过载的信息流图片和文字之后偶然看到《一个人在荒岛》,短短的六字诗句,会忽然让我有一种清新自然的透气感。

我与《一个人在荒岛》较深的一次联系是在2021年的坪山美术馆,当时李老师邀请了年轻的艺术家张翀策展了那一回的“一个人在荒岛”展,主题是“一个人在荒岛——存在于现实,梦境以及过去和未来的某一刻”,李老师也邀请了我做展览的主视觉设计。与张翀深度交流后也受到参展艺术家王令杰作品的启发,我设计了一个在纸质海报上嵌入了光学放大镜片的特别版海报。

在展览现场我们将海报张贴在展厅两边的玻璃墙上,做成了一个海报装置。观众看到海报上的那一刻,现实与梦境,过去和未来好像就同时存在了,结果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海报的设计。

除了海报,我们还设计了展后册,是一个巴掌大小的小册子,给人的感受也是有趣和轻松的,因为我感受到的“一个人在荒岛”展是一个实验性的、轻量化的、艺术家能深入交流的年轻化的展览。总之,整个项目合作和交流下来非常轻松愉快,那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Q:你被邀请加入“一个人在荒岛”《未知·时序·物》展览的机缘是什么?

A:可能就是一种熟悉和信任。与李老师策展的项目合作第一次是“共时”展、第二次是“丹尼尔·克诺尔: 物化”展,两次都是坪山美术馆的大型展览,我做展览的主视觉设计。回想起来,包括与李老师有深度关联的“一个人在荒岛”展的三次合作,每次我们都有共同的意识和愿望,就是要展览的视觉设计也必须特别出位,与众不同。

除了设计,作品的参与合作有一次机缘就是“丹尼尔·克诺尔:物化”展 其中一个作品“大众是谁?”的深圳版本,它其实算是丹尼尔与明天见合作实现的。在疫情期间,艺术家本人来不了深圳,就委托明天见帮他在地完成这个作品。明天见在一个月之内不停地去到深圳不同区域的公共空间,就地组织陌生的路人,想方设法让他们围成一个圆圈,并接受自己作为被拍摄的对象,也作为将来被展出的“对象”。最终明天见完成了大约50幅360度全景的“大众是谁?”深圳版作品。而这次将在坪山美术馆进行的“一个人在荒岛”《未知·时序·物》展,李老师又邀请了丹尼尔与明天见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很快大家又要见面交流了,真的很开心。

Q:你觉得美术馆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机构?

A:我认为一个当代意义的美术馆应该是一个城市的艺术文化正在发生和发声的容器。

Q:你捐赠的作品(创作)的初衷和期待。

A:明天见希望积极参与建立真诚分享和真实交流的艺术生态环境。
查看更多 折叠




“刷新”背后的设计解构

撰文: 许露琪
商场内不断变换的LED显示屏、社交媒体上时刻更新的热搜词条、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的指尖……在当下互联网纪元,“刷新”存在于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演变为追赶时代节奏的代名词。诚然,无论是具体或抽象的,还是细微或宏大的事物,都需要历经不断刷新演化的过程,但“刷新”一词对于今天的个人和社群生活现实究竟有何意义和启发?深圳设计师黄扬和波兹南设计师阿加塔·库尔奇克(Agata Kulczyk)以设计连线的方式围绕主题“刷新”进行了海报共创,试图以设计传递其对“刷新”的不同理解与思考。


“‘刷新’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我的创作理念。我希望我和我的设计时刻处于不断自我更新、超越的状态。‘刷新’这一概念也与深圳不断自我革新、力争先行示范的城市特质相吻合。”黄扬说。基于此,他想以此为题展现自身创作理念的同时,让波方友人感受其背后的深圳精神。“提起深圳,我们总会想起那句口号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生动展现了深的’刷新’状态。也在此激励下,深圳发展成为了如今的国际一线城市。由此,我向阿加塔·库尔奇克提议,希望围绕此句展开设计。同时,我也从中提炼出‘时间’与‘金钱’,‘效率’和‘生命’两组关键词,期望彼此通过设计解构对‘刷新’的理解。”黄扬说。为了让阿加塔·库尔奇克理解这两组关键词彼此之间的对应关系,黄扬还绘制了手稿概念图发送给对方。在他的帮助下,阿加塔·库尔奇克感受到了“刷新”背后的深层思考,欣然接受了提议,并选择以“金钱”和“生命”作为关键词进行创作。黄扬则选择以“时间”和“效率”为主轴。

如何在海报中展现“时间”的刷新?黄扬共创作了三幅画面内容具有连续性的海报:第一幅背景为纯色的蓝天,第二幅背景为渐变色的蓝天,第三幅背景则呈现了蓝天下高耸的山脉。在前两幅海报中,他邀请了摄影师梁荣为其拍摄了蓝天背景。“纯蓝的天空可以被想象为一个蓝色色块,或者一块屏幕。我希望当观者注视这个画面时,能够从繁忙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获得短暂的放空,忘却物理层面的时间存在,获得精神层面上属于自己的时间。”黄扬表示。

如果说蓝天的表达多停留在抽象的哲理思考层面,“时间”系列的第三幅海报中,黄扬则希望能够以此回应现实。“我引用了艺术家姚明峰的作品‘参照系-II’中山脉的图片,隐喻深圳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填海造陆的行为,展现深圳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用时间换空间’的发展历程。”

面对黄扬“时间”系列,阿加塔·库尔奇克以海报“金钱”进行了呼应。在以红、蓝、紫为主色彩的画面中,她以一枚小面值钱币为视觉中心展现“金钱”,并在钱币周围设计了三圈往外发散的圆环,模拟太阳向外发散光芒的状态。在黄扬看来,阿加塔·库尔奇克所呈现的画面正是呼应了“日”的概念。“我在突出’时间’主题时,将‘时’拆分为了‘日’与‘寸’,并以‘大字报’的表现形式将字体放大,对称排布于画面之上,使海报主题呈现一目了然。在我看来,‘日’为太阳,太阳的东升西落就是象征着时间的变化。”

黄扬在“效率”系列的三幅海报中,一方面,延续“时间”系列的解构方法,将“效”与“率”分别拆解为2至3个字体结构,放大并规整地排布于画面边缘;另一方面,联合Culiu科技,借助AI绘画工具Midjourney,创作出两个同心圆环,作为该系列前两幅海报的主视觉。“AI绘画工具能够提高创作效率。这种方式也可说是对主题的一种回应,为我们带来一份思考。”黄扬补充道,“在‘效率就是生命’的英文表达中,‘Life’包含了生活和生命两种含义。AI绘画工具创作生成的同心圆环,在视觉逻辑上,像是人类螺旋状的指纹和宇宙空间的星系轨道,呈现出了生活和生命的双重意象。当先进的技术得以替代工作后,作为创作工作者的我们,是否能获得更多的时间思考生活或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本身也值得深思。”

除却深沉的思考,还有幽默的表达。在“效率”系列的第三幅海报中,黄扬从艺术家滕斐的作品“上帝打救你”中获取灵感,将该作品中的十字架形苍蝇拍作为主视觉元素呈现在海报画面上。“用被剪成十字架形状的苍蝇拍去打苍蝇,对人来说,命中苍蝇的概率降低了,但于苍蝇而言,却使其获救的机率上升了。”黄扬说。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概率的变动亦带来了效率的变换。针对“效率”中的幽默,阿加塔·库尔奇克在“生命”主题海报中同样予以了回应。海报中,她将苍蝇的飞行轨迹绘制成了具象化的线条,混乱的线条走向让人联想到苍蝇被追打时的慌乱状态。在海报右侧边缘,她写下了“efficiencyis life”(效率就是生命)。当双方海报摆放一起时,为观者带来对“效率”与“生命”的全新思考。

“在这次共创中,我未曾想到阿加塔·库尔奇克会对我的创作进行回应。她直接生动的回应性表达,让我意外。因为,我常常在设计中难以生动地表达自己,并总是希望自己的表达处于理性和克制的状态。但这些理性与克制,往往让我的创作少了些许细腻的情感传递。”黄扬说。

值得一提的是,与“刷新”主题共创一脉相承,调侃、幽默的设计语言在黄扬过往作品多有体现。在“6x6 1st 大德竹尾纸行特种纸推广”系列海报设计中,被翻转的奔驰车标变成了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上帝,代表主流电影荣誉的奥斯卡小金人奖杯被蒙上了锈迹,大众所熟知、信仰的品牌符号,被黄扬以一种调侃的设计手法“刷新”着。“实际上,对任何事物的依赖乃至宗教崇拜,都是人对自身的束缚。海报给予了设计师一种跳脱出现实桎梏的可能性。”对黄扬而言,海报设计可以变成海报艺术,也可以变成公共传播或文化交流当中的一种视觉元素,亦如本次展览展现了两座城市间设计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摘录于《艺术与设计》第285期文章“黄扬&阿加塔·库尔奇克:‘刷新’背后的设计解构”(2023.9)
查看更多 折叠




时间就是金钱 SJJSJQ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诞生于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宣传语,是深圳人“时不我待”、“敢闯敢试”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城市发展历程的集体记忆,也是激励着新一代建设者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来自艺术组合“明天见”的深圳平面设计师黄扬将“时间就是金钱”的拼音首字母SJJSJQ进行字型设计并竖向组合成一个设计艺术装置《SJJSJQ时间就是金钱》,就像今天的网络语言(比如YYDS),将其解读为“新时代标语”。SJJSJQ同时也是一个书架的设计,具有摆放书籍的实际功能,“时间就是金钱”和“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此成为SJJSJQ书架装置一体两面的双重识别和涵义,并引发更多有关深圳与文化及设计与生活的思考和讨论。

——文字摘录于《设计之都深圳》杂志No.005期2021深圳设计周专题文章“深圳设计的多元表达”。(2022.4)


"Time is Money; Efficiency is Life" first appeared in Shekou Industrial Zone in 1979 and has become the motto for Shenzhen citizens, who strongly believe in urgency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city's growth also encourages the new generations to continue with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Huang Yang, the graphdesigner from the art group Ming TianJian (meaning "see you tomorrow" in Chinese), designs the font of the Pinyininitials SJJSJQ representing "time is money" and places them vertically into an installation, a new way to interpret the new format of buzzwords in the virtual new era (e.g., YYDS, another Chinese abbreviation similar as GOAT, Greatest of All Times). SJJSJQ has also been designed into a function al bookshelf to provoke thinking between the two sayings: "Time is Money "and" A book holds a house of gold". The dual connotation of SJJSJQ can further lead the visito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among Shenzhen as a city, its culture ,design and life.

——The text is excerpted from the 2021 Shenzhen Design Week special article in Issue No. 005 of "Design City Shenzhen" magazine:"The Multiple expressions of Shenzhen Design". (2022.4)
查看更多 折叠




“非跨界”与“不合作”


Q: Design360   A: 黄扬
Q:“九层塔”是一次围绕艺术、空间、设计间的“跨界”行动,作为平面设计师,您是如何理解“跨界”的?

A:我理解的“跨界”一种是对原有身份或创作媒介的跨越,另一种是对自身固有观念或创作状态的突破。我个人认为这次“九层塔”平面设计师的“跨界”行动主要是后一种。

Q:“九层塔”试图打破原有的“核心”和“主次”,美术馆为设计提供了怎样的空间?从设计师的角度而言它带来了哪些不同?


A:“九层塔”建立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工协作机制,艺术虽然还是主体,但是艺术的边界被突破了。艺术家只提供作品,按照规则“被迫”放下了话语主导权,艺术作品交由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自主地做空间呈现和信息传达。在这样的合作机制和游戏规则下,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的创作空间其实是被空前的放大了,空间呈现和平面设计可以独立于为艺术家作品或展览服务的角度去创作。尤其是建筑师的空间呈现,最后与艺术家的作品在美术馆空间里的视觉关系是紧密交织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空间呈现给人的观感已经是“九层塔”构建的一种艺术表达。

按照规则,海报和折页是这次“九层塔”平面设计师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而且,“九层塔”坚持以纸质印刷的方式来展现海报和折页,这意味着展览结束后空间呈现被拆除了,平面设计师的海报折页设计作为“九层塔”的视觉文本会被一直保存下来。因此,这次“九层塔”的平面设计师都不约而同地守住了“海报阵地”来展开各自的创作,只是设计师对于自身创作状态的突破各有不同。比如设计师梅数值就采取了不和艺术家及建筑师沟通的方式,完全按照自已文字设计实验的方式创作了一张“阻碍”阅读的海报,海报里的信息文字随机忽大忽小,确实是很好地利用和回应了“九层塔”没有“中心”和没有“主次”的合作机制。设计师创作的媒介虽然还是平面设计,但表达的方式和传达的观念却已是艺术和自主的。

Q:与开始的预期相比,这一次跨界行动带来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部分?

A:我对“九层塔”其实没有具体的预期,只是参与其中,跟随发生。“九层塔”我一层层观看和观察下来,发现所有平面设计师几乎都只选择了在海报和折页的平面媒介上进行创作,这是我起初没想到的,而就在这样小范围的创作阵地,九个设计师的海报设计方法、观念和风格却如此不同和多样也出乎人的意料。我个人感觉有的海报看似一个传统甚至普通的平面设计,但其呈现出来的思考深度和设计美感已经达到了不逊于诗歌或绘画的艺术水准。比如设计师马仕睿为“九层塔”七所做的海报,他将人物、时间、地点等主要展览的信息文字编辑排版成一段故事性的叙述,配合精准节制的印刷工艺,呈现了一个既能自由表达和强调自己又能与艺术家的作品和建筑师的空间呈现相互呼应的海报设计,令人赞叹。

Q:可以谈谈本次展览的海报及视觉设计吗?您是如何通过设计回应“九层塔”的主题与理念的?

A:策展人灿灿老师最初给“九层塔”九的总海报设计提了一个要求,即需要清晰完整的呈现所有九个展览的主要海报信息文字。这个“限制”条件使我很快放下了想要“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就让创作回归到一个纯粹排印文字的平面设计工作。我想尝试一下不去刻意“创作”而去做最基本的设计会产生怎样的“创作”。

我将“九层塔”九个展览的信息文字进行汇总分类、除了在海报的最右侧分别放置了展览的总展期及“九层塔”的Logo,满版的信息文字从左至右通栏中英文混合排印,信息文字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九层塔”所有艺术家、空间呈现、平面设计按展览顺序分类汇总排列的参展人与策展人、出品人以及“九层塔”总的主题中英文;第二段是“九层塔”一至九9个展览的次标题、开幕日期、展览地点中英文;第三段是主办、承办和协办方的中英文。其中,第二段的文字通过展览顺序数字与第一段参展各方人名的注解数字编号发生链接及延伸阅读。

整个海报设计过程我主要运用了字号、字重、字距、行距等最基本的文字排印要素来控制信息文字的可读性和整体视觉间的关系,在细微末节处一点点打磨版面的空间感和文字阅读的层次感。设计快要完成时我才发现“九层塔”九的总海报和古埃及的“罗赛塔碑文”有某种隐约的相似之处:排版都是分成三段的密集的满版文字;内容都是对某个“历史特定时刻”的一个客观纪录;阅读也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专业解读和符号密码的链接阅读。

就这样我的海报设计在纯粹文字排印的“空间”里不断“微调”最终导致了海报整体意想不到的视觉象征,也算是回应了“九层塔:空间与视觉的魔术”这一主题。

这次建筑师刘晓都老师设计的“九层塔”九的空间呈现像是一个古希腊神庙或剧场的遗址,整个空间高高低低围合式的阶梯加上入口处的“残垣断壁”和“裸露门框”,以及与展厅原有几个高大柱子有意无意的包裹与避让,呈现了“九层塔”封顶后某种神圣感与虚无感并存的永恒瞬间。这些都让我感觉海报设计与空间呈现在精神气质上是有暗合的,也可能是晓都老师方案出来第一时间发我看时就已经在我的潜意识里产生了影响。海报在印刷过程中我让印刷厂做了一个实验版,原本印制银灰色的文字改为在白纸上过光油,最后实验版海报若隐若现的文字画面与正式版海报交替张贴在展览空间的外墙,海报的视觉与空间呈现之间似乎又产生了更多层次的关联。

这次“九层塔”九参展的五位艺术家的作品也被空间呈现巧妙地融入到了展览空间的结构中,而艺术家刘港顺的作品《ALL》被放置在整个展厅的最高处,好像在暗示着每个个体也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九层塔”九的总海报将所有九个展览的主要信息文字都汇总于一身,参展各方与展览主题都是同样的字体和字号,并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好像也在表达“九层塔”是一个没有中心、没有主次、平等协作的意识共同体。论坛海报也为“九层塔”九“论坛与回顾”平等对谈、密集讨论的现场氛围做了一个视觉化的诠释。于此,海报设计与空间呈现与艺术家作品以及策展人的论坛设计都有了一次奇妙的呼应。

另外,可能因为在地深圳和沟通方便我还被要求做了“九层塔”的视觉形象设计。考虑到不能对“九层塔”前面几层设计师的创作造成干扰,我在“九层塔”九才设计出和应用了“九层塔”的Logo和视觉设计。我用“九层塔”三个汉字竖向排列并微调细节组成了一个字体Logo,依据三个汉字的肩胛结构可以延伸出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的线条和箭头,以此来表达“九层塔”试图形成不同方向的讨论以及不同变量的分工与协作。该视觉设计在“九层塔”九开展后被广泛地应用到展览现场的空间指示、户外大海报视觉、邀请函、论坛海报等延展物料。

Q:与以往相比,在本次跨界合作中,设计师与策展方、艺术家及建筑师的沟通合作的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

A:这次设计师与各方的沟通合作是非常自由和自主的。在一个“话语权真空”的合作关系中,每个设计师的选择是不同的,我的选择是与策展人和建筑师积极沟通与合作。我对“九层塔”合作方式的理解是既然“没有中心、没有主次”,那合作各方的分工协作也可以看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合作,不分你我,你的建议可能就是我的潜意识反应。所以我不再纠结于设计师是否表达了自我的思考,每次重要的节点我都直接发方案给策展人和建筑师看,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反馈建议我也都认真思考,觉得合适的就很快修改,觉得不合适也会去说服对方。回想整个过程下来灿灿老师和晓都老师几乎也没怎么干涉我的设计,有两三个意见和建议让海报设计和视觉设计的最终呈现反而变得更好了。

Q:“九层塔”让艺术家、建筑师、平面设计师,在发挥自身专业性的同时,创造了一个艺术、建筑和设计的连接点。在未来,设计在展览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又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趋势?

A:我感觉“九层塔”是一次提升设计在展览中独立地位和创作意义的大集结,通过一年多的不断展开与讨论,参与各方、业界以及观众对于设计在展览中的角色肯定会有许多新的认知和持续的讨论。

在今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设计直接参与构建虚拟现实的能量也越来越大。一幅承载展览主要信息的电子海报图像,在网络社交平台可能很快获取关注和广泛传播,观众首先通过一张电子海报去了解一个展览,甚至很多年轻的观众更愿意看直播,浏览展览公众号和线上图片,而不去现场观展,设计对于展览的传播和提升越来越重要。

在即将来临的“元宇宙”,设计师的思考、方法和技术手段与二次元的世界也能更快的链接和相互作用。设计将无时无刻也无所不在地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与世界,并及时同步投射出来,设计本身可能即是展览。

摘录于Design360公众号文章“当设计作为激进的社会实验,崔灿灿、刘晓都、黄扬谈‘非跨界’与‘不合作’”(2021.12.17)
查看更多 折叠